觀點巴菲特

巴菲特收購亨氏的背後

《滾雪球》作者施羅德:在驚呼巴菲特「又做成一筆交易」之前不妨想一想,巴菲特收購亨氏爲他的形象帶來了哪些新變化?這筆交易對美國經濟走勢有什麼微妙暗示?

到目前爲止,「巴菲特交易」已經爲人熟知,這是指由波克夏哈薩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對高收益優先股所進行的風險極低的投資。波克夏上週對亨氏食品公司(Heinz)的收購就符合這一經典模式。我們在驚呼「他又做成一筆交易」之前先停下來想一想,亨氏爲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作爲交易撮合者和資本家的形象帶來了哪些新的變化。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是,該交易對美國經濟走勢的微妙暗示。歷史上巴菲特在這方面總是正確的,因此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此次交易中,波克夏與巴西私人股本公司3G資本(3G Capital)聯手,各自投入40億美元收購亨氏一半的普通股。波克夏還會斥資80億美元購買年息9%的可贖回優先股和權證(即允許投資者在未來某個時刻以協議價格購買股票的期權)。這筆摺合每股72.50美元的現金交易中包括120億美元的新債務和債務承擔,交易總價值爲280億美元。

從上述交易細節中,我們對巴菲特這位交易撮合者看出了什麼?最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他對槓桿的容忍度。亨氏每一美元股份背有6美元債務——這一比例令公司債券持有人和評級機構感到不安。有人稱此次交易是「槓桿式收購」,巴菲特對此感到憤慨,因爲他不打算將亨氏轉手賣掉。這個理由很充分。然而另一方面,該交易確實像極了槓桿式收購——否則賣方也不會接受這一價格。幾十年來一直在批評槓桿式收購的巴菲特居然會簽署這一交易,這似乎令人費解。不過,其中的玄機在於:在其他人看來,槓桿真實無比,但對波克夏來說,槓桿在很大程度上並不存在。

您已閱讀35%(651字),剩餘65%(120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