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房地產

中國樓市「調控無效」的根結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張立偉:此次中國樓市「調控演出」與過去十年中所有政策一樣,都回避了上游土地壟斷問題,而不斷對下游購房者加碼,現在又「養肥殺豬」,繼續扭曲市場。

在中國,引起家庭財富差距過大的,除了正常的市場競爭因素以及權力尋租、國企壟斷等不公正的現象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住房,這是體制性腐敗的結果,也是中國許多經濟與社會問題的根源。

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人沒有私有財產,甚至人自身也屬於國家的財產,聽從政府的命令而無半點自由。城市家庭的住房都是「公家的」,農民的土地是「集體的」。直到1998年,中國政府取消福利分房制度,實施住房商品化改革。開始承認住房建築屬於私人所有,土地一般有70年的使用權,產權仍歸國家。

住房改革把原先產權屬於「公家」的房產,以象徵性的價格(即遠遠低於建築成本,且不包含土地使用費)賣給了家庭住戶,成爲個人產權房。這個時期,中國大部分城市可以理解爲是「行政機構與國有企事業單位所在地」,只有單位宿舍而無商品房市場。

您已閱讀8%(338字),剩餘92%(414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