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物理學家李維士•F•理查森(Lewis F. Richardson)開闢了用數學方法研究國際衝突的先河,尤其是一戰的爆發。他在70多年前提出,爆發戰爭是因爲人類不會停下來思考——這一觀點緊密呼應了近300年前斯賓諾莎(Spinoza)的觀點:情感壓倒理智就有可能引發暴力。人們在受到威脅期間不會停下來思考的觀點也可以從實驗中推斷出來:神經科學家發現,當機體承受壓力時,大腦邊緣區域(主管情感)會壓倒和控制新皮層區域(主管思考)。
這種觀點爲中日東海衝突的演變提供了部分解釋。自去年9月起,原本「理智」的日中政治領導人聽任尖閣諸島(Senkaku)/釣魚臺衝突升級,朝著離奇、可能引發災難的方向發展,甚至到了美國可能會捲入其中、站在日本一方的地步。可喜的是,日中兩國朝著緩解爭議引發的緊張局勢邁出了第一步(參見本報《分析:中日爲緩解緊張對峙邁出第一步》),1月25日中日領導人在北京會晤,以探索「通過對話磋商找到妥善管控和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
當我們受到威脅時,大腦的情感區域會戰勝思考區域,這種機率很高,令阿瑟•凱斯特勒(Arthur Koestler)困惑不解,他稱這種現象爲「機器中的幽靈」(The Ghost in the Machine)。幸運的是,就這次中日衝突而言,幽靈已被削弱,雙邊關係的走向已被扭轉,至少目前如此。我們沒有陷入某種愈演愈烈的僵局,這部分可以歸功於包括英國《金融時報》在內的全球媒體給予這一地區的領土衝突持續、廣泛的關注,迫使中國和日本暫停下來,「思考」這種難以維持的形勢,在這種形勢中,它們日益影響著它們自己、周邊區域以及全球政治和經濟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