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日關係

中日會從「三戰」走向「實戰」嗎?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馮瑋:中日兩國現在都重視「輿論戰」、「心理戰」與「法律戰」,但受諸多因素制約,「三戰」目前不大可能演化爲真槍實彈的武裝衝突。

1月10日,中國10多架軍機分多個編隊3次逼近釣魚臺。翌日,安倍晉三在首相官邸召開新聞發佈會,作出「強硬表態」。再後,日本媒體曝出號稱「世界空中之王」的美國F22「猛禽」戰機將部署沖繩,中國央視則聚焦十多發飛彈自動點火齊射的二炮戰力。中日是否會圍繞釣魚臺爆發武裝衝突?世界很多媒體發出這種疑問。

2012年《日本的防衛》(即「防衛白皮書」)強調,中國重視「三戰」,即「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 但重視「三戰」的豈是中國?日本不也一樣?民主黨政權時期,野田佳彥忽而宣稱:「如果在包括尖閣羣島(釣魚臺)在內的領土和領海上發生鄰國的非法行爲,包括必要時出動自衛隊在內,將堅決應對」,忽而向聯合國「投訴」呼籲支持,不是「三戰」?那麼,自民黨重新執政後,安倍晉三是否也繼續對中國實行「三戰」呢?換言之,當今中日關係的緊張局勢,從「三戰」的層面進行解讀,或更接近實際。

安倍11日在記者會上的「強硬表態」,就是「輿論戰」的典型表現,其目的,就是通過散佈「中國威脅」,對內順應並煽動極端民族主義思潮;對外拉攏周邊國家圍堵中國。中國進行「輿論戰」態勢,也顯而易見。

您已閱讀16%(477字),剩餘84%(24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