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改革視窗期已開啓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蘇琦:中共「十八大」的決定符合大眾對「重啓改革議程」的期望。關鍵的第一步已經邁出,根據上一次改革大推進的經驗,最重要的是把總體規劃設計好。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社會各界對於改革的期待越來越熱烈。各種跡象表明,新一輪改革猶如箭在弦上,蓄勢待發。這和「十八大」以前的激烈爭論、莫衷一是的局面有極大不同,耐人尋味。

其實,這種爭論已經持續了數年,可以看作是2004-2006年第三次改革大爭論的繼續。第三次改革大爭論是由國企改革觸發的,迅速蔓延到其他領域。當時反對市場化改革的人們將各種經濟社會問題都歸罪於市場化改革,批評、否定市場化改革的「改革失敗論」聲音到處蔓延,甚至有人斷言「改革失敗」。他們要求加強政府幹預,堅持國企,排斥民企,甚至要求退回到改革前的舊體制。

但形勢的巨大變化發生在2008年。這年夏天,中國成功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被一些人視爲中國崛起的標誌。年末,世界金融危機爆發,西方發達國家陷身其中,經濟成長放緩,而中國藉助海量投資的拉動保持了高速成長,在低迷的全球經濟中一枝獨秀。隨著時代背景的轉換,持續數年的「改革失敗論」被另一種聲音所取代,以「中國模式論」爲代表的、頌揚中國奇蹟的觀點大行其道。這種觀點認爲,中國之所以避免危機,取得輝煌成就,是因爲中國有強大的政府、超強的國企,應該堅持現行體制。

您已閱讀17%(485字),剩餘83%(242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