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城鎮化

城鎮化:中國第三次社會變革的標誌

中國資源戰略專家宋健坤:中國的城鎮化建設是消滅「二元結構社會」的社會制度進步與創新實踐,是國家補齊廣大農民應得利益歷史欠賬的惠民工程,是一項利益再平衡工程,可以提升中國的資源空間價值。

1949年至今,中國從國家制度建設方面歷經過兩次巨大的社會制度變革:第一次是建國初期,通過「要素體系聚合與創新階段」,實現了公私合營改造,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第二次是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時間,是「要素體系開發與整合階段」,這段發展歷程豐富了國民生活,盤活了資源要素,初步解決了經濟發展的體制問題。

進入21世紀後的中國面臨很多問題。人口總量、素質與老齡化問題日趨突出;資源緊缺難以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按現有模式發展;生態基礎薄弱,生態破壞日益加重;城市環境、大氣和水汙染問題嚴重;自然災害頻發;爭奪資源和空間的地方或區域矛盾愈發突出。總之,長期以來,中國主要沿用以大量消耗資源和粗放經營爲特徵的傳統發展模式,違背了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造成了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成爲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給中國自身的「生存空間」帶來嚴重威脅。

第三次社會變革,正是針對上述這些根深蒂固的頑疾,所大膽實施的「第三次社會改造工程」。這次社會變革將以「實施城鎮化建設」爲主題,其深刻內涵是中國將全面進入「要素體系創新與建立階段」。從現在即將開始的這一帶有深刻歷史進步意義的社會改造工程,預計需要推進至少要在30年時間以上。因爲其充滿未知,又佈滿荊棘,所以這將是中國未來所面臨的最爲困難的發展時期。如果順利度過這一階段,中國將在新中國建國百年之前,按綜合國力邁入世界大國行列,按人均國民收入邁入中等發達國家水準,那也將意味著中華民族的復興。

您已閱讀29%(610字),剩餘71%(148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