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晉三

FT社評:安倍晉三歸來

五年前突然辭職的安倍晉三捲土重來,成爲日本最有希望的首相候選人,這一是因爲中國外交政策失誤,二是因爲日本政治體制狀況不佳,無法產生更好的候選人。

安倍晉三(Shinzo Abe)捲土重來,在日本近年來錯綜複雜的政治史中是一個比較獨特的事件。五年前(五年間日本產生了五任首相),在就任首相的一年間聲名狼藉的安倍晉三突然辭職。當時,幾乎沒人預料到他會迴歸。當時,安倍晉三提出要將日本建設成一個「美麗國家」,更坦然地面對二戰時期的歷史,但在更擔心經濟持續停滯的日本民衆面前,這一目標有些不合時宜。

時過境遷。如今最重大的變化是,中國在收回日本控制下尖閣列島(Senkaku islands,中國稱之爲「釣魚臺及其附屬島嶼」)方面採取了更爲強硬的立場。最近一輪所謂「尖閣列島衝擊」(Senkaku shock),在中國全國範圍內引發了反日暴力遊行,這令許多日本人相信,剛剛崛起的中國是個威脅。日本民衆的這種想法對安倍晉三是有利的。安倍晉三主張,日本應拋棄禁止日本保有陸軍或海軍的和平憲法。他還希望增加軍事開支。這些主張在新的形勢下似乎是合理的。

第二個有利於安倍晉三的因素是日本民主黨(DPJ)糟糕的政績。該黨在過去三年內走馬燈似的換了三任首相。2009年,在安倍晉三所在的自民黨(LDP)主導日本政壇超過半個世紀之後,民主黨贏得大選。當時的日本民衆希望,民主黨能夠帶領日本實現復興。然而,民主黨未能把握機會。日本繼續走下坡路。

您已閱讀60%(535字),剩餘40%(35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