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日關係

分析:日本車企進與退

瑞銀亞洲汽車行業研究主管兼瑞銀中國研究主管侯延琨:繼中國各地反日遊行之後,日系車銷量繼續下滑,日本車企如何面對這一態勢?應該如何反思合資產業戰略?

自9月中旬全國各地爆發大規模的反日保釣遊行之後,日系汽車的銷量在中國可謂一落千丈。國慶長假之後,從廠家陸陸續續宣佈的銷量來看,豐田、本田和日產9月在中國的銷量分別下滑38%、40%和43%,從10月份的銷售情況來看,這種下滑態勢非但沒有緩解,反而還在不斷惡化。現在看來,中日邦交似乎在短期內回暖的可能性比較小。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大多數人認爲日本車企一定在垂頭頓足、奔走遊說、鬱鬱寡歡纔是。筆者對此論調不以爲然,不是因爲筆者因「愛國抗日」而幸災樂禍,而是一種複雜的情感,佩服企業的風險控制能力的同時,不得不承認「狡兔三窟」是優秀企業得以長期持續發展的品質。同時,我們也應該爲我們的「合資」產業戰略而反思。

日本汽車企業綜合的市場份額在2008年達到30%的頂峯之後,一直跌跌不休,今年前八個月的市場份額只有22%。多年來,與日產、大眾、通用在中國市場上咄咄逼人的攻勢相比,多數日本車企顯得非常謙謙君子,產能擴張保守,新車型推出緩慢,並且沒有努力加入「中國風格」以迎合中國消費者的口味。其在中國市場上的地位與表現,和其在全球汽車工業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大相徑庭。日本共有7家汽車製造商,只有日產在中國算是打下一片江山,其他六家的表現都乏善可陳。富士重工和大發汽車可以說是因爲早期戰略失誤而貽誤了戰機,馬自達則是因為後院起火而自顧不暇。可筆者認爲豐田/本田/鈴木則是「戰略性」的選擇了保守、保守、再保守。究其深層次原因,主要是對中方合作伙伴缺乏信任,對中國市場的可持續性發展缺乏信心。

您已閱讀26%(637字),剩餘74%(179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