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銀行副行長的位子上卸任之後,林毅夫很快變成了財經界富有爭議的人物,原因大抵來自於他對中國經濟成長的預測:未來20年,中國仍有潛力實現每年8%左右的經濟成長率。對於這樣的預測,與林毅夫教授「商榷」的學者不在少數,林毅夫也對各種質疑作出了回應,論辯雙方的焦點在於中國經濟成長向何處去。
林毅夫在《新結構主義經濟學》中提出了「成長甄別與因勢利導框架」,爲不發達國家實現經濟成長提供了六大步驟,核心在於在政府的扶持與引導之下發揮比較優勢,進入成長軌道之中。反對者批評的焦點就在於政府的角色,依靠國家投資能實現經濟成長嗎?中國經濟兩個季度連續「破8」,尤其是第三季度低於「十二五」規劃的7.5%的既定目標,如何實現經濟的成長就成爲焦點所在,出臺大規模的刺激計劃似乎不可行,2009年的四萬億及其連帶的天量投資阻止了中國經濟下滑,但是也帶來了不少麻煩。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林毅夫的預測才引起了非議。
面對非議與批評,林毅夫做了兩點重要的回應:中國經濟的持續成長需要以投資爲主體;政府在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換言之,政府在兌現成長潛力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從經濟史的發展歷程而言,林毅夫提出的發展經濟學3.0版更貼近歷史,市場並非自發產生的,而是與政府共生的。強政府與強市場纔是經濟成長的制度保障,也是現代經濟成長的祕密所在。
您已閱讀22%(564字),剩餘78%(205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