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新結構經濟學的核心

美國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王健:很多人錯誤認爲林毅夫教授主張計劃經濟或政府強制干預經濟;儘管面臨執行細節的質疑,新結構經濟學核心仍認爲市場是最有效的分配資源方式。

一國經濟如何實現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轉變,是經濟學者一直思考的問題。二戰之後興起的結構經濟學主張國家積極干預經濟發展,尤其是重點扶持重工業等部門,從而實現所謂的工業化革命。這種發展模式被事實證明是非常低效的。尤其是隨著80年代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的崩潰,這種發展模式逐漸被各國所棄用。

隨後,被稱作「華盛頓共識」的經濟發展策略則走向另一個極端。該理論主張全面消除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影響,而進行以市場爲主導的全面經濟開放。華盛頓共識認爲應該放棄政府補貼和關稅等在內的各種政府幹預,通過開放貿易和金融等國際市場實現經濟的成長。這種完全依賴市場的發展模式在90年代阿根廷等拉美國家遭受了多次金融和經濟危機後也逐漸被懷疑。

林毅夫教授總結了結構經濟學和華盛頓共識失敗的教訓後,提出了新結構經濟學理論。10月中旬,筆者參加了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舉行的新結構經濟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三天的會議中,來自國內外的 30餘位經濟學者就林毅夫教授提出的 「新結構經濟學」理論展開對話和討論。本文中,我將討論一下個人對新結構經濟學的一點認識。

您已閱讀25%(462字),剩餘75%(137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新百家

《新百家》不是由某個固定作者撰寫的專欄,而是爲見解各異的學者或讀者提供的一個學術爭鳴、思想交流、觀點對撞的「擂臺」。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