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東盟

亞洲爲何需要「亞盟」?

FT專欄作家皮林:亞洲地區的複雜性、多樣性和人口數量都遠超歐洲,但亞洲沒有一家具備必要廣度和深度的機構來發揮歐盟那樣的作用,這導致其間各國衝突不斷。有一點很清楚,即真空狀態是危險的,亞洲需要一個值得頒發諾貝兒和平獎的地區組織,而對此中國如何反應至關重要。

諾貝兒委員會將諾貝兒和平獎(Nobel Peace Prize)授予歐盟(EU)的決定引發一片揶揄之聲,這是可以理解的。不只一個喜劇演員說過,至少他們沒有將經濟學獎授予歐洲人。

然而,我們有必要問的是,在亞洲這樣一個因舊日戰爭引發的緊張局勢仍時時被激化的地區,哪家機構扮演了與歐盟類似的角色?答案是一個也沒有。亞洲有著太多職能重疊的機構,但沒有一家機構具備必要的廣度和深度,來發揮歐盟——更別提北約(Nato)了——那樣的作用。亞洲地區的複雜性、多樣性和人口數量都遠遠超過歐洲。

亞洲出現這種機制上的差距情有可原。首先,亞洲地區是自然形成的,不像歐洲有那麼多人爲的因素。自希羅多德(Herodotus)以來,亞洲這個詞語一直被用來粗略地指代歐洲以東的世界。其次,在1945年以後的很長時間裏,亞洲根據不同的意識形態被分爲兩大陣營。處於冷戰陣營一端的是戰敗後成爲美國附庸的日本,而另一端則是共產主義中國。這就好比在歐洲,如果德國和法國分屬於不同的陣營,歐盟之類的項目自然就無從談起。

您已閱讀24%(438字),剩餘76%(140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戴維•皮林

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現爲《金融時報》非洲事務主編。先前他是FT亞洲版主編。他的專欄涉及到商業、投資、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話題。皮林1990年加入FT。他曾經在倫敦、智利、阿根廷工作過。在成爲亞洲版主編之前,他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