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兒委員會將諾貝兒和平獎(Nobel Peace Prize)授予歐盟(EU)的決定引發一片揶揄之聲,這是可以理解的。不只一個喜劇演員說過,至少他們沒有將經濟學獎授予歐洲人。
然而,我們有必要問的是,在亞洲這樣一個因舊日戰爭引發的緊張局勢仍時時被激化的地區,哪家機構扮演了與歐盟類似的角色?答案是一個也沒有。亞洲有著太多職能重疊的機構,但沒有一家機構具備必要的廣度和深度,來發揮歐盟——更別提北約(Nato)了——那樣的作用。亞洲地區的複雜性、多樣性和人口數量都遠遠超過歐洲。
亞洲出現這種機制上的差距情有可原。首先,亞洲地區是自然形成的,不像歐洲有那麼多人爲的因素。自希羅多德(Herodotus)以來,亞洲這個詞語一直被用來粗略地指代歐洲以東的世界。其次,在1945年以後的很長時間裏,亞洲根據不同的意識形態被分爲兩大陣營。處於冷戰陣營一端的是戰敗後成爲美國附庸的日本,而另一端則是共產主義中國。這就好比在歐洲,如果德國和法國分屬於不同的陣營,歐盟之類的項目自然就無從談起。
您已閱讀24%(438字),剩餘76%(140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