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南海

中國必須改進地區外交政策

Trusted Sources中國研究總監芬比:東亞地區要出現馬凱碩所說的那種合作進程,中國必須首先提升其外交政策的水準。這種建議北京既不會喜歡,也不會覺得容易。

最近密集召開的一系列亞太地區峯會確實清晰地顯示出全球實力平衡的轉移,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也正確地指出了這一點。然而,相比閻學通提倡的「仁政」,這些峯會還從一個更根本的層面上引出了一些重要問題。(至於「仁政」的提法,在涉及中國時也值得玩味。)

不斷演變的地區局勢中,令人驚訝的一點是,中國所陷入的麻煩之深。在鄧小平時代,伴隨著經濟成長,中國一直奉行著「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這個原則現在已被拋棄。然而在各種利益集團——從軍隊到出口行業遊說團體——紛紛施加影響的情況下,北京始終未能建立起一套前後一致的地區性外交政策,更遑論全球性外交政策。外交部似乎沒有任何影響力。

中國聲稱,在該地區致力於推行全面合作,與東盟(Asean)維持靈活的關係,不過中國在與鄰國交往時卻通常奉行雙邊交往的做法。中國堅持聲稱擁有南海的全部主權,這與其他國家的領土主張構成衝突,尤其是越南和菲律賓。中國漁船發生了一系列海上碰撞,而這些碰撞的輿論背景是共產黨官方小報《環球時報》(Global Times)的強硬民族主義言論。儘管衝突規模很小,但此類撞船事件,以及更深層次的對海底能源蘊藏的爭奪,只會提醒較小的東亞國家(且不論日本和南韓),其國家安全需要依賴美國。在一些例子中,中國已經促使它們擁抱在一起。

您已閱讀63%(548字),剩餘37%(31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