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中,花旗集團(Citigroup)也許不是一個好的投資選擇。但這家美國銀行在金融危機中吸取了一條寶貴教訓:一家規模龐大、業務複雜的金融機構的老闆應對其董事會負責,而不是反過來。
由新任董事長邁克•奧尼爾(Mike O’Neill)領導的花旗董事會本週是否曾要求執行長潘偉迪(Vikram Pandit)走人,目前還不得而知。自潘偉迪昨日突然離職以來,當事雙方都選擇用外交辭令打馬虎眼。不過,花旗董事會的確有充足理由讓潘偉迪離開。
2007年,潘偉迪就任花旗執行長時,等待他的是一個爛攤子。但即便將這個因素考慮在內,潘偉迪也沒有做出多少業績。確實,潘偉迪清理了一些危險的資產負債表項目,這些項目是隱藏的定時炸彈。但花旗股價在其任內跌幅超過90%,除美國國際集團(AIG)以外,沒有任何其他一家美國金融企業的股票表現如此糟糕。與此同時,潘偉迪與監管機構以及公司股東的關係一直讓人擔憂。監管當局今年早些時候否決了花旗8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劃。潘偉迪本人去年一年的薪酬方案(共計1500萬美元)也遭到了公司股東的否決。
您已閱讀42%(461字),剩餘58%(63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