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

必須汲取公共債務的教訓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義大利和西班牙現在面臨的挑戰,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那段時期也遭遇過。我們不妨從英國那段經歷中汲取教訓。

如果有這樣一個高收入大型經濟體,它的債務水準很高,實行固定匯率制且本幣幣值被高估,而它企圖縮減債務規模並恢復競爭力,那會產生怎樣的後果?這一問題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因爲這正是義大利和西班牙當前面臨的挑戰。不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的一個章節顯示,歷史上存在與此相關的案例: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那段時期遭遇過類似局面。該案例證明,「內部貶值」努力與債務變化態勢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致命的。而且,義大利與西班牙目前所處的困境在很多方面都甚於英國當年。畢竟,英國當年可以選擇退出金本位;退出歐元區的難度則要大得多。此外,當時英國的央行有能力也有意願下調利率;而歐洲央行(ECB)現在可能既無能力又無意願爲義大利和西班牙採取同樣的措施。

一戰結束時,英國的公債與國內生產毛額(GDP)之比達到140%,物價水準則較戰前翻了一番以上。英國政府決心一面按戰前平價迴歸金本位(它在1925年實現了這一目標),一面償清公債、以維護國家信譽。英國的這種政策與今天茶黨(Tea Party)的主張很吻合。

爲了實現以上目標,英國政府施行了嚴苛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在整個20世紀20年代,英國基本財政盈餘(支付利息前)與GDP之比始終保持在接近7%的水準上。而這是由艾瑞克•格迪斯爵士(Sir Eric Geddes)擔任主席的一個委員會推動實現的,該委員會的政策主張被譽爲「格迪斯大斧」(Geddes Axe)——這種大幅削減政府支出的政策,與今天「擴張性緊縮」信徒所建議的政策完全一致。與此同時,英國央行(BoE)在1920年將利率上調至7%,旨在爲回到戰前平價提供支撐。在隨後出現的通貨緊縮的共同作用下,這些政策的後果是實際利率升至異乎尋常的高位。英國政府中的那些自以爲是的傻瓜,就是以這種方式問候那些可憐的、熬過了可怕戰爭的英國民衆的。

您已閱讀33%(798字),剩餘67%(163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