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須懺悔的是我並沒有閱讀足夠的古典原典。沒有閱讀的原因並不是因爲我缺乏興趣,而是因爲:一),我有著閱讀的語言障礙。我們從小學開始就會擁有少量的古典閱讀的材料,但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那都只是升學的必要。而老師們也並沒有告訴我們從古典之中應當汲取的養分與審美,而對他們而言更多地也只是完成任務。所以到了現在,只有那些受過專業的古典語言訓練的人才能夠流暢地閱讀古典。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於是被剝奪了理解、欣賞或者鄙夷那些文字的能力和機會,這難道不是不公平嗎?
可是話又說回來,既然我們已經生活在了現代,而那些文字以及它們所代表的生活已經遠離了我們,我們有什麼理由要去閱讀古代?
基本上中國開始斬斷與古代或者古典的關係,是從五四運動之後開始的。那些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先賢們開始提倡白話文從而把古典都貶斥爲封建落後的東西。可是,二),這些人多數是從私塾接受了古典教育之後,才逐漸轉入了西學。也就是說,他們往往都具有深厚的古典背景,才能夠在西學與中學之間進行分辨從而貶斥古典的。但是他們自己對於古典其實都有著深厚的情感,比如魯迅乃是訓詁大家,胡適的名著《中國古代哲學史》和《中國中古哲學長篇》都深刻得益於其私塾教育。研究歷史的顧頡剛、傅斯年就更不必說了。就政治人物而言,曾國藩是蔣介石的偶像,王陽明的哲學依舊如今是臺灣的顯學。毛澤東、周恩來、陳毅,哪個不寫得一手好的古體詩?
您已閱讀18%(581字),剩餘82%(267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