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在「九•一八事變」81週年之際,中國各地反日遊行不斷上演,而中國漁民千帆競發至釣魚臺,雙方政務船隻遊弋於釣魚臺周邊海域。由釣魚臺爭端引發的外交危機不斷升級,雙方的危機管控也進入了關鍵時點。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在反日情緒激盪的時刻需要更加冷靜的反思,莫讓戰術性對抗掩蓋了戰略大棋局。
自9月15日,中國多地爆發比較極端的反日遊行以來,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有爲反日情緒降溫的趨勢。尤其是在9月18日,「理性愛國」成爲不少民衆的共識,而官方出動了大量警力規制遊行活動,防止先前出現的打砸搶燒事件重演。自9月11日,日本野田政府與慄原家族簽訂「購島」協議以來,中日關係在建交40週年之際降至冰點,中日關係離著「不惑」越來越遠。
法國大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曾經說,歷史事件是塵埃。在微網誌的時代,任何重大事件都是在被消費,新聞泡沫化並不能掩蓋歷史發展的「靜水深流」。示威遊行、抵制日貨、甚至打砸搶都不會改變中國,乃至東亞的戰略格局,有智慧的民族會順應歷史潮流而動,比如二戰之後的德國與法國。
您已閱讀17%(440字),剩餘83%(20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