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人民幣

人民幣爲何國際化?

FT專欄作家皮林:中國爲何要啓動人民幣國際化?一個可能性是,中國的市場改革派人士希望以人民幣國際化倒逼國內改革。若此,人民幣國際化就有可能迅速發展。

人民幣正在國際明星舞臺展開旋風般的「巡演」,最新一站是臺灣。從現在起,臺灣的銀行將能夠清算以「紅背票」(redback,此處代指人民幣)計價的交易,這讓臺北成爲又一個離岸人民幣中心,就像香港那樣。新加坡和倫敦正在爭相成爲下一個離岸人民幣中心,而中國已坐穩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位子;考慮到這兩點,是不是我們遲早會看到,全球很大一塊貿易將以人民幣結算,各國央行的外匯儲備將有相當大一部分爲人民幣資產?

不會那麼快。「人民幣國際化」(internationalisation of the renminbi,在豪華晚宴的閒談中,從來沒有哪個如此重要的詞這麼難發音)既有現實的成分,也有炒作的成分。我們最好回顧一下歷史。在1925年左右美元取代英鎊成爲最主要的國際貨幣時,美國已佔據全球最大經濟體的交椅長達40多年。即便如此,美元也只是在一戰和歐洲貿易受到巨大破壞後才鞏固了其地位。誠然,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在飛速發展,人民幣國際化的確有可能以類似速度發展。但我們仍有理由懷疑,人民幣還未做好準備,還不能成爲像美元甚至歐元那樣的全球貨幣。

表面看來,人民幣國際化已取得顯著的進展。自這項進程於2009年啓動以來,香港離岸人民幣存款從無到有,目前佔到該地區銀行存款總額的9.5%。以人民幣結算的貿易額佔中國貿易總額的比例,已從2010年的2%升至2011年的9%。「點心債券」(在香港發行的人民幣債券)的發行已經提速。發行這類債券的有卡特彼勒(Caterpillar)、麥當勞(McDonald’s)和樂購(Tesco)以及包括滙豐(HSBC)在內的多家銀行。在國家層面上,中國已與從阿根廷到紐西蘭的十多個國家建立了人民幣流動性互換安排。

您已閱讀37%(710字),剩餘63%(12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戴維•皮林

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現爲《金融時報》非洲事務主編。先前他是FT亞洲版主編。他的專欄涉及到商業、投資、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話題。皮林1990年加入FT。他曾經在倫敦、智利、阿根廷工作過。在成爲亞洲版主編之前,他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