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

人民幣匯率是否「中度低估」?

中國社科院學者張明:由「顯著低估」變爲「中度低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人民幣立場爲何軟化?人民幣匯率的預期分化與貶值壓力,恰好爲進一步改革匯率形成機制提供了時機。

對中國經濟的年度評估結束之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近期給出了當前人民幣相對於一籃子貨幣「中度低估」的結論。而在先前,IMF一直認爲人民幣匯率被「顯著低估」。IMF在人民幣問題上的立場爲何有所軟化?

原因之一是,作爲人民幣匯率低估的最主要證據,中國的經常賬戶順差規模近年來顯著縮小。2007年中國經常賬戶順差佔GDP比率達到10.1%,而2012年上半年該比率僅爲2.3%。中國的經常賬戶由顯著失衡到趨向均衡,既與中國國內要素價格調整(尤其是勞動力工資上升)及人民幣匯率升值有關,也與全球金融危機造成外需萎縮有關。而IMF用來評估成員國匯率失衡的方法CGER,其核心就是用實際經常賬戶餘額與基準經常賬戶餘額的差距來衡量匯率失衡的程度,因此,隨著中國經常賬戶順差的縮小,IMF改變其立場也就順理成章了。

原因之二是,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相對於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已經顯著升值。根據國際結算銀行發佈的相關數據,2005年6月底至2012年6月底,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了23%,而實際有效匯率升值了30%。之所以實際有效匯率的升值幅度大於名義有效匯率,是因爲中國的通貨膨脹率高於其貿易伙伴國的加權通貨膨脹率。事實上,在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之前,國際經濟學界關於人民幣匯率低估程度的計算也就在20-30%左右。

您已閱讀30%(574字),剩餘70%(134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