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誰的城市?上世紀七十年代中,香港作家西西在其經典作品《我城》中曾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今天,香港,如潮水般的青年人齊聚在政府總部前臨時搭建的「公民廣場」上,他們身著黑衫,一起交叉雙手劃出象徵反對的「X」字,用齊心劃一的行動表達出自己對於香港未來的擔憂。當越來越多的香港年青人加入到反對國民教育的人潮中,當呼喊撤銷國民教育的訴求正愈發成爲香港這一段時間最響亮聲音的時候,我不禁感到好奇,這一代香港年輕人,他們投身社會運動的巨大力量和熱情從何而來——這裏,不是被人們稱作「浮城」,不是被貶喻爲「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嗎?爲什麼在他們身上,我卻分明感受到一種由內心迸發出的「這是我的城市,我要參與它的規劃和決策」的決心和行動力。我似乎又重新看到一個充滿了活潑、進取、衝勁、動感和開放的城市,就好像西西在《我城》中所描繪的七十年代的那個香港。
七十年代的香港,是一個充滿著朝氣的城市。在總督麥理浩的社會改革政策之下,港府先後創立了廉政公署整治官員貪汙,設勞工署調解勞資糾紛,同時啓動長期建公屋和居者有其屋計劃,以及九年制免費基礎教育,從而打下了香港上世紀八十年代經濟高速成長的基礎。而七十年代末內地的改革開放,也及時雨地解決了香港日漸百物騰貴的困局。社會經濟的急劇發展,相應地帶動出向上流動的機會。年輕人無須憂慮出路,只要肯努力,謙虛學習,就可以很快地在個人事業上取得大發展。在這一個充滿盼望的年代,《我城》裏的阿果努力地修理電話,麥快樂認真地看守公園,儘管這並不是一個童話世界,社會依舊有著各式各樣的問題,他們都覺得不需擔心,因爲他們深信,只要同舟共濟,沒有問題是不可解決的。連電視臺的新聞評述員都說:「對於這個世界,你是不必過分擔心的。你害怕石油的危機會把我們陷於能源的絕境嗎,你看看,我們不是安然度過了嗎。你爲了水塘的乾涸而驚慌恐懼,認爲我們即從此要生活如同沙漠了麼。你看,及時雨就來了。對於這個世界,你無需感到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