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美關係

中美如何構建互信?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如果中美關係的主導權被雙方的鷹派所掌握,那麼,競爭就會變爲對抗,軍備競賽就會升級,外交努力就會遭到擠壓。對話是避免這種局面的一種努力。對話越多,誤判的風險就越小。

前一陣,我在科羅拉多羣山懷抱中的一座圍場裏度過了一晚。當時在那裏的還有一個來自北京精英階層的中央黨校代表團、美國外交政策圈子的多名成員,以及歐洲的一些地緣政治研究人員。我們都帶著牛仔帽。

隨著夕陽映照在一條壯觀的山脊上,我遲疑著設想,如果圍場的騎手和工人知道他們受到一羣中國共產黨人的歡呼,會有什麼反應?更糟糕的是,這羣幹部與一幫乏味的歐洲自由人士爲伍。科羅拉多州在美國總統競選中是一個「搖擺州」,但我沒見到幾個可能支持民主黨的人。這座圍場位於一名美國友人所稱的「槍枝橫行的鄉下」。從T恤看,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將能輕鬆勝出。

我們的東道主是美國阿斯平研究所(Aspen Strategy Group),幾年前這家研究所和義大利阿斯平研究所(Aspen Italia)以及中國的中央黨校聯手,創立了美、歐、中三方非正式接觸安排。看著小馬奔騰,撕扯繮繩,與前兩天忙於討論的日子真是天壤之別。討論的議題包羅萬象,從歐債危機和美元的角色,到中美在東亞的角力,以及聯合國安理會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分歧。但當你戴上斯泰森帽時,那種嚴肅正式的感覺似乎煙消雲散了。

您已閱讀26%(480字),剩餘74%(133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菲力普•斯蒂芬斯

菲力普•斯蒂芬斯(Philip Stephens)目前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副主編。作爲FT的首席政治評論員,他的專欄每兩週更新一次,評論全球和英國的事務。他著述甚豐,曾經爲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寫傳記。斯蒂芬斯畢業於牛津大學,目前和家人住在倫敦。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