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兩週裏,中美之間的全球競爭,擴展到了倫敦奧運會的舞臺:中國在金牌競賽中一路領先,直到最後幾天才被美國超越。這個情況能帶給我們什麼新認識?
美國的46塊金牌中,有25塊是在兩類運動中贏得的——游泳和田徑,還有8塊是在需要規模和速度的團體運動(如籃球)中贏得的。而中國的金牌集中於六類運動:舉重、跳水、體操、乒乓球、游泳和羽毛球(各自取得的金牌數爲4-7枚不等)。兩國只在游泳和體操項目上有重疊,其他項目上的重疊非常少。劉翔在110米欄中令人失望的失利,讓中國失去了一枚幾乎板上釘釘的金牌,但除此之外(也除了競走、五項全能比賽中的三枚銀、銅牌之外),中國隊給奧運田徑比賽留下的印記,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正如美國隊給乒乓球、羽毛球、跳水和舉重比賽留下的印記一樣。
看完奧運會的人會有這樣的印象,中美在兩個不同的方面主宰著奧運會:無論是在水中還是陸上,美國人在需要肢體速度的項目上有著不可撼動的優勢,而在需要進攻性、勇氣、精確性和反應速度的項目上,中國則擁有傲視羣雄的能力。那麼,中國有一天會在田徑和游泳項目上和美國平分秋色嗎?美國能在舉重和跳水方面和中國分庭抗禮嗎?考慮到兩國在2012年奧運會準備期間的財力,以及運動人才儲備的廣泛性,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也許應該是:在中美兩國擁有某種天然優勢的奧運項目上,兩國已經分別取得了主宰地位。儘管總體上中美兩國的獎牌競爭非常激烈,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兩國在運動實力和競技技巧上的天然差異,意味著它們之間並沒有展開直接的競爭。在奧運會上,最終結果爲美國奪金、中國拿銀或銅牌的項目(或相反),是非常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