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書蟲

人人都愛鬼故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連清川:王溢嘉在《中國文化裏的魂魄密碼》中指出,中國鬼故事被用來做道德教化。其實國人還藉此表達不滿,尋找安慰。

7月23日出版的《紐約客》上有一篇很有意思的書評,講的是葛林兄弟是如何寫就了葛林童話以及其後各個層面的人如何來解讀和反應葛林童話的。雖然葛林兄弟聲稱他們只是「搬運工」:他們創作的主要來源是一個名叫多樂茜婭•微爾蔓的農村婦女,「純正的德國民間」,並且他們對於多樂茜婭的故事沒有做任何的刪減。不過作者的考證卻發現這個本該是德國人的多樂茜婭原來是個法國人,並且葛林童話的多數原材料其實只是當時存在的許多童話書。

不過更加關鍵的問題還在於葛林童話其實原本是寫給成年人看的,其中有許多很黃很暴力的東西,只是因爲他們發現原來更好的市場是在兒童市場,於是大幅度進行刪改使之更加符合市場的需求而已。

還有更大的問題,成為後來文學研究者孜孜不倦的話題:童話到底爲什麼?不同的人從葛林童話裏得到不同的答案。譬如希特勒就把葛林童話作爲一個重要的文學教材,因爲童話提供了民族主義和奉獻主義的材料,恰好成爲納粹教育的素材;有的文學研究者認爲葛林童話乃是一種道德教化令人們更加追求心靈的純淨;現今有一個更加強有力的分析認爲,葛林童話其實提供了一個「反世界」:恰恰因爲這個世界的不完美,於是葛林兄弟爲人們重新結構了一個世界作爲反襯。

您已閱讀18%(499字),剩餘82%(231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