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經濟成長

經濟需要成長嗎?

FT專欄作家布里坦:對於依然掙扎在貧困線附近的全世界一半人口來說,人均GDP的增加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而對其他人來說,將閒暇考慮在內無疑是一種明智的做法。

按照希臘古典作家的看法,政治變革是有循環週期的。剛開始是專制政府,後來專制政府被當時所謂的「民主」所推翻。後來,衆所周知的「民主」的無能和軟弱使政權淪爲了寡頭政治,隨後,寡頭政治再次演變成專制體制,進而又一次令民衆不堪重負,揭竿而起,發動了新一輪民主革命;如此一來,一個完整的週期又將再次上演。

在現代經濟政策中,存在著一種帶有同樣程式化特點的類似週期,無論是就某一個國家,還是工業國家整體而言,這種週期性特點都清晰可見。我們從經濟擴張開始,接下來,這種擴張失去了控制(無論這種看法正確與否)。有時會出現通膨的風險,或是預算赤字會發出警報,又或者是信貸增速引發了擔憂,有時,匯率聯繫看上去會顯得搖擺不定。通常來說,這些情況——其中的幾種或者全部——會相繼湧現。

第二個階段是財政或是經濟緊縮。這個階段常常會令人失望,因爲早在經濟變數企穩之前,緊縮政策對經濟產出和就業的負面影響就會顯現。最糟糕的情況是,經濟活動的放緩和就業情況的惡化或許會令預算赤字一度擴大。隨後,一些可敬的組織和人士(例如有組織的行業、官方的反對派,甚至是政府的政治支持者)將發出「促進成長」的呼籲。於是,政府首腦們開始依賴他們的財政部長進行這項工作:實際上,這意味著在不增加財政赤字的情況下,努力刺激需求。例如,確保某些投資項目順利開展以及銀行貸款順利發放。但沒有旺盛的消費需求,這些或許無法實現。從起初在暗地裏進行,到後來愈加大張旗鼓,緊縮政策被逐漸放鬆,消費者需求得到刺激,於是,我們進入了下一輪繁榮。

您已閱讀33%(636字),剩餘67%(128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