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尚街

鐘錶修理手藝後繼無人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丁之方:會修高階鐘錶、古董表的技師越來越少。中國好的修表師多來自當年國營手錶廠或文物商店的師徒傳承,現已斷代。

去北京出差,偶爾看當地電視,發現一檔名爲「留住手藝」的節目,幾天後回到上海居然又看到了同一節目的播出。大約十年以前,買過一本名爲《留住手藝》的書,該書是NHK同名節目的中文翻譯版本,主要記錄傳統匠人的訪談,從建造廟宇到製造木碗,內容詳實有趣。如今中國的這檔同名節目是否參考了當年NHK的形式不得而知,但其內容是大同小異的,講的都是一些可以列入非物質遺產的傳統手藝的傳承情況。不過,我總覺得類似的節目內容觀賞性大於實用性,畢竟大多數人的實際生活中不需要了解廟宇的風水,或者傳統獨木舟與弓箭如何使用之類的事。按照本人的意見,那些更加實用化的修補手藝——比如修手錶、修鋼筆、修皮鞋、織補服裝等,或許少了幾分文化氣息,但會引起衆多有此需求的人們的共鳴。

傳統的手藝,世界各國都面臨後繼乏人的情況。不久前在北京見到老熟人芝柏表的總經理Stefano Macaluso,他帶著一羣年輕的工匠在做製表工作坊環球巡迴展覽,其中一站是北京。在聊天時,Macaluso說起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危機,當時的年輕人不願意加入到製表行業,致使製表師出現斷檔的現象。現在的製表師隊伍中有六十多歲很有經驗的,也有二十多歲的新生力量,但是少有富有經驗的中年工匠。過去的10年來,芝柏表一直致力於讓老一代的製表師把經驗傳授給年輕一代的製表師。

我十分羨慕那些既傳承了傳統的製造、裝配、修理與保養鐘錶技藝,又能夠在公司裏拿到一份不錯的報酬,同時保持有活力、有性格的現代生活方式的年輕一代瑞士工匠。相對來說,今天中國的修表工匠主力是街邊小鋪裏的個體經營者,他們往往本領不小,從幾百年前的古董到現代的電子錶都能夠修復。我就讓他們想辦法修復過古鐘的木殼、玻璃罩等,他們每次都能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任務,而且價錢相對合理。這些年來,高階鐘錶在中國市場的銷售越來越好,一些大品牌與集團也在中國培訓了不少新一代的鐘錶維修專業技師。但這些拿著相對高薪而且收著昂貴修理費的新技師往往只樂於針對某幾個專門品牌的產品做維護、更換零配件。二十年以上歷史的老產品就會難倒他們,更不用說百年前的古董了。於是,從普通市民的廉價電子錶到收藏家手裏的古董,都必須去街邊找那些個體師傅。必須說明的是,那些街邊師傅中的高手以往大多出自中國國營製表廠的專業學校,在相關的工廠與商店裏工作,或者出自文物商店裏代代相傳的師傅與徒弟的傳承體系,由於那些老派的製表廠與文物商店等經營普遍不景氣,大約二十多年前開始這些工匠大量被裁退,形成了今天這樣的格局。有人擔心再過十年這些高手大多沒有精力與體力可以繼續工作了,又有誰能夠再來幹那些維修的活。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修鋼筆師傅、修玻璃器皿師傅、五金匠師傅等身上,似乎還沒有什麼很好的辦法讓師傅們的技藝傳承甚至發揚光大下去。

您已閱讀75%(1136字),剩餘25%(3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