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注:中國經濟下滑已經成爲定局,是否應該重啓政府投資成爲爭論焦點。基礎建設投資作爲其間的重要一環,備受關注,鐵道部的改制新聞近期頻出,也牽動人心;本次FT中文網選取朱寧與袁江兩篇文章,從「穩成長」與「軟約束」不同方面來論證正反效應,也探討了民間資本實質進入的可能性。
近期經濟數據全面回落促使中國政府再度出手「穩成長」。在5月23日結束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政府高度重視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基本態勢,明確提出要推進「十二五」規劃重大項目按期實施,啓動一批事關全域性、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而對已確定的鐵路、農村和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等項目要加快前期工作進度,並且鼓勵民間投資參與鐵路、市政等領域建設。顯然,政府借力基建「穩成長」深刻地反映出中國式成長路徑的內在邏輯:穩成長的關鍵在於穩投資,而穩投資的核心則在於搞基建。因爲基建投資不僅易於政府調控管理,而且還具備「功在當代(短期成長效應明顯),利在千秋(長期利於經濟發展)」的良好特性。
從短期看,基建投資是提高當前經濟增速的最好著力點。一方面,政府面對當前經濟回落的大背景,其「穩成長」的政策抓手極其有限。消費難有起色,出口大幅度下滑。作爲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製造業投資週期受限外需疲弱遲遲無法啓動,而「堅持房地產調控不放鬆」則已成爲套在房地產投資之上的緊箍咒。另一方面,基建投資則爲政府宏觀調控留下了較大餘地。2011年下半年中國基建投資超低速成長,從統計意義上做低了基建投資基數,進而保證了經濟困難時期投資的調控空間,即政府在2012年下半年只要花較少的錢,就能獲得更高的基建投資增速和更好的經濟成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