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與行銷

FT專欄作家邁克爾•斯卡平克:今天的消費者願意購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生產的產品,儘管他們在日常購物中確實很難做到這一點。

不久前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聯合利華(Unilever)執行長保羅•波爾曼(Paul Polman)向我表示,今天的消費者願意花錢購買有社會責任感的(以下簡稱爲「負責型」)企業生產的產品。波爾曼說:「他們現在越來越願意用錢包來投票。」

許多商界領袖發表過類似的言論。消費者們堅稱,自己購買的產品既不損害地球,也不產自血汗工廠。

不過,儘管波爾曼的話擲地有聲,我仍能從中聽出幾分沮喪情緒。他表示,還是這些個消費者,他們中的許多人並沒領悟到產品符合道德標準的重要意義。聯合利華已做出承諾稱,到2020年時,其生產的全部棕櫚油都將來自能夠得到證實的可持續來源。這家英國-荷蘭消費品集團正與印尼政府進行談判,打算投資逾1億歐元在蘇門答臘建立一個加工廠,以便更準確地追蹤棕櫚油的採購情況。聯合利華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爲了回應綠色和平(Greenpeace)針對它和其他企業從印尼一家公司採購棕櫚油一事發起的抗議活動。那家印尼公司的生產行爲導致一些棲息有猩猩的森林遭到破壞。

您已閱讀24%(435字),剩餘76%(136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