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

中國如何穩健推進利率市場化?

中國農業銀行高級分析師袁江:發軔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利率市場化,在過去近二十年基本遵循了漸進式改革思路。本次非對稱降息僅僅是中國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的開始。

2012年6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自6月8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引人注意的是,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爲基準利率的1.1倍,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爲基準利率的0.8倍,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意味著嚴格的存貸款利差管制出現鬆動,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全面提速。

發軔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利率市場化,在過去近二十年的歷程中基本遵循了漸進式改革思路。按照「先外幣,後本幣;先貸款,後存款;先長期、大額,後短期、小額」的總體思路,人民銀行一直致力於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2004年中國基本實現了外幣存貸款利率完全放開和人民幣「貸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階段性目標。隨後,央行改革重心轉向市場利率體系建設,以爲存貸款利率完全市場化創造基本環境。截至目前,以Shibor利率爲定價基礎,輔之以國債利率和利率互換等品種的市場利率體系也已初步建立,這就意味著利率完全市場化的外部條件日趨成熟。此刻,央行選擇非對稱降息,不僅是應對經濟下行的短期相機決策,更有著推進金融體系改革的長遠政策考量。

形式上,非對稱降息使存貸款利差管制範圍更加自由靈活,但本質上卻使利率能更好地發揮資源最優配置的作用。從經濟學角度看,利率可以理解爲非常重要的資金價格,即投資人讓渡資本使用權而索要的補償,其包括對機會成本的補償和對風險的補償。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利率的作用之所以很大,基本原因在於,對於各個獨立決策的經濟人——企業、個人以及其他——來說,利潤最大化、效益最大化是基本準則。而利率的高低直接關係到他們的收益。在利益約束的機制下,資金供給方將依據借款人的風險程度定價,而資金需求方則將充分考慮利率這一成本變數。早前由於利差管制,存款人無法甄別商業銀行的實力,商業銀行也無法有效甄別貸款需求方的風險水準,進而導致資源錯配和整體無效率。伴隨著存貸款管制範圍更加靈活,商業銀行可以依據自身實力和貸款需求方風險水準,對存貸款資金進行更加市場化的定價。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存貸款利率浮動範圍將進一步擴大,利率在有效配置市場資源的過程中也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調節作用。

您已閱讀32%(886字),剩餘68%(190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