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氣候變化

歐洲可以做得更好

迪爾米德•託尼爲環境網站「中外對話」撰稿:中歐應加深就氣候變化問題的合作。但是什麼阻礙了這一進程?是歐洲各國不能「異口同聲」,還是它們無法認真傾聽?

歐盟和中國自2005年起便尋求在氣候變化政策領域開展對話與合作。2005年在中歐峯會上達成歐盟-中國氣候變化夥伴關係是雙方對話合作的主要框架。在這一框架之內,雙方不僅建立了制度化的對話機制,更在具體領域開展合作。表面看來,中歐合作成果顯著。

雙方高層官員每年都會舉行會晤,2010年更是建立了歐盟氣候行動專員康妮•海竇加與中國發改委副主任、氣候談判首席代表解振華之間的部長級政策對話機制。雙方在環境政策、森林、能源、交通以及可持續城市化等領域也發起了制度性對話。除上述政策對話機制之外,歐盟與中國還在與氣候變化有關的一系列領域中開展項目合作,包括專注於碳捕獲與封存的「近零排放煤氣化燃燒」項目以及位於北京的「中歐乾淨能源中心」。其他合作領域包括清潔發展機制,政策制定能力建設,以及新近出現的中國碳排放貿易。

從歐洲的角度來說,與中國開展合作是爲了幫助和支持中國製定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內政策,並說服中國政府在2012年《京都議定書》首個承諾期期滿之後參與新的全球氣候變化協議,接受減排目標。從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上講,歐盟希望與美國、中國、印度、巴西、南非等關鍵國家展開接觸,廣泛建立雙邊聯繫。

您已閱讀11%(492字),剩餘89%(419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

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是一家關注氣候變化與環境的非盈利機構,專注於分享全球經驗和知識,推動氣候變化科普和建設性對話。對話地球在歐洲、南亞、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的17個國家有專業的編輯團隊,使用8種語言發佈氣候和環境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