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注:繼昨天推出沈建光關於歐債危機的經濟思考後,FT中文網今天繼續討論當下的歐洲政治變局。袁江認爲,雖然歐洲局勢表現爲不同經濟主張在選票市場的競爭和博弈,但本質上卻反映出歐元區經濟、政治和社會系統架構之間的內在不穩定和動態調整過程。
2012年是歐洲的大選年,選票政治在歐債危機中日益發酵併發揮主導作用。財政緊縮作爲化解債務危機的核心舉措,在小範圍政治精英決策之後,不得不面對歐元區廣大民衆手中選票的考量。不幸的是,高舉整肅財政紀律大旗的法國總統薩科奇並未獲得多數法國民衆的認可,成爲繼帕潘德里歐和貝魯斯柯尼之後受歐債危機影響下臺的又一位歐元區領導人。希臘也出現「政治地震」,自1974年希臘實行共和制以來,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和新民主黨一直輪流主導政壇,但兩黨形成的執政聯盟卻在5月7日的議會大選中未獲明顯多數,凸顯希臘民衆對緊縮政策已忍無可忍的態度。
當下的歐洲政治變局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趣的問題:爲什麼符合經濟邏輯的財政緊縮政策會遭到廣大民衆選票政治的否決?在歐元區現有的制度架構下,經濟與社會政治因素到底存在怎樣的互動關聯?而上述關聯又將多大程度上影響歐債危機的演進方向?筆者認爲,雖然歐洲局勢表現爲不同經濟主張在選票市場的競爭和博弈,但本質上卻反映出歐元區經濟、政治和社會系統架構之間的內在不穩定和動態調整過程。
您已閱讀20%(559字),剩餘80%(223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