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薛湧

被特權扭曲的勞動

中國內地撰稿人孫興傑:迄今爲止,由分工、交換形成的市場經濟體系是最具創造力的財富創造形式。我贊成薛湧的觀點,但是某些不合理的制度讓勞動成果無法儲存。

茅於軾先生獲得「弗里德曼獎」引發的討論已經遠遠超過了這個獎項本身,最終落實到中國市場經濟改革向何處去的問題。筆者認真拜讀了薛湧、茅於軾、李華芳等衆位學者的宏文,深受鼓舞。願作續貂小文一篇,以表達個人淺見。

爭論雙方的焦點在於勞動是否創造財富,勞動是否是自由主義的核心原則,最終的落腳點是勞動在市場經濟秩序中的地位。茅於軾先生的觀點在於,當下中國,企業家與市場制度要比勞動更重要,爲了糾正過去幾十年中極左思潮的毒害,矯枉須過正。而薛湧先生則認爲勞動是第一產權,如果否認了勞動創造財富這一觀點,自由主義的基石便受到侵蝕。

依筆者淺見,這場辯論的焦點在於勞動是什麼?從原初意義上講,勞動就是人們改變事物自然狀態的活動,勞動是人生命延續的內在要求,如鄂蘭所言,「一切勞動的特點正是留不下任何東西,它辛苦勞動的產物幾乎在勞動的同時就被迅疾消耗掉了。」在這個意義上的勞動並不能創造財富,它與動物的覓食並無差別,勞動是痛苦、勞累的,直到馬克思提出「勞動是人的本性」這一說法,顛覆了幾千年來西方政治哲學的假定。

您已閱讀22%(446字),剩餘78%(15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