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茅於軾

敬答茅於軾先生:勞動是第一產權

美國波士頓薩福克大學薛湧:文革時之所以能夠動員那麼多人挖防空洞,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挖得起」,勞動無值,政府在這樣折騰時基本上可以不計人力成本。

我的《茅於軾與中國自由主義的誤區》發表後,引起了茅於軾先生和李華芳先生的反駁。首先,我對茅於軾先生之雅量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謝。這是一場遲到的辯論。在我看來,自由主義者之間如果僅僅是互相追捧、迴避公開的交鋒,就恰恰違背了自由主義的原則,並導致思想懶惰。茅於軾先生的回應,無疑爲公民社會中健康的思想交流開了一個好頭。

另外我還欣慰地發現,茅於軾先生對於自己過去的一些說法進行了修正:「財富是企業家、工人(甚至還有政府等)共同創造的,缺了誰都不行。」這比過去在媒體上廣爲報導的他的言論要穩妥得多。不過,我們之間的理論分歧並沒有完全彌合。對此展開討論,對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仍然有重大的意義。

我與茅於軾先生的分歧,在某些方面也許僅僅是側重點不同。茅於軾的理論,針對的是計劃經濟時代「勞動創造財富,資本家剝削」的教條。我強調的則是勞動價值在市場規則與自由主義中的意義,認爲不能因爲過去的極左勢力過度追捧「勞動創造財富」,就因此貶低勞動創造財富的重要性。爲了明快地說明問題,我不妨舉三個例子:

您已閱讀7%(438字),剩餘93%(604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新百家

《新百家》不是由某個固定作者撰寫的專欄,而是爲見解各異的學者或讀者提供的一個學術爭鳴、思想交流、觀點對撞的「擂臺」。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