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茅於軾

茅於軾和自由主義的中國語境

中國內地撰稿人黃明濤:在當前中國情境中,真正值得探討的命題是,市場經濟與民營企業家階層是否處於權貴資本與對毛時代平均主義之幻想的前後夾擊中?

【編者按】茅於軾與薛湧先生在FT中文網就勞動、財富、自由主義等問題的爭論,也得到了一些其他學人的參與,我們將發表其中的一些文章。本文作者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訪問學者黃明濤(需註明的是,本文寫於薛湧先生髮表《敬答茅於軾先生:勞動是第一產權》之前)。FT中文網編輯部歡迎國內外學人就此議題繼續發表意見。

茅於軾先生獲頒弗里德曼獎,在當下頗具有象徵意義。對一個徘徊在深化市場經濟改革與固化權貴資本主義這兩難之間的中國而言,在公共話語中增加一點有關自由主義的內容是極爲必要的。其實,當下所謂「左」與「右」的爭議是個假命題,真正擺在中國面前的,是好的市場經濟與壞的市場經濟的選擇,而好的市場經濟則毫無疑問要從對自由的相信與堅持開始。

先扯一點題外話。這次頒獎給茅於軾先生的加圖研究所(Cato Institute)是一家致力於推進自由思想、理論與政策分析的獨立研究機構,或者習慣所稱的智庫。「獨立性」是很重要的概念。正如加圖研究所在其官網上介紹的,超越黨派性並提供獨立的視角是其始終堅持的研究原則,因此其資金來源是與美國政府無關的,而是依賴範圍廣闊的社會捐贈。「加圖」這個名字或許對中國人來講還不太熟悉,但是18世紀一本名爲《加圖來信》(Cato’s Letters:Or, Essays on Liberty, Civil and Religious, and Other Important Subjects)的論文集則是影響了美國建國一代偉人的精神導師式的著作,這本書(實際上是John Trenchard和Thomas Gordon兩個英國人於18世紀上半葉所發表的一系列政論文章的合集)所繫統闡述的以維護個人自由權利和有限政府等爲中心的古典自由主義政治理念,是幾十年後北美革命與美國聯邦憲法精神的濫觴。加圖研究所願意以加圖來命名,彰顯了其推薦自由之理念的志願。

您已閱讀31%(782字),剩餘69%(176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