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眼

日本災後一年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加藤嘉一:追悼「東日本大地震」週年。不管從短期還是長期看,影響日本國家戰略走向的三個課題是,去核化、空洞化、老齡化。

2012年3月11日,全日本進入了追悼「東日本大地震」一年的狀態。2月份剛做了心臟手術的明仁天皇出席了追悼儀式,並致詞。作爲一名日本公民,我深刻意識到:「此刻天皇夫妻出現在公衆面前,這一事實本身意味深長:「3・11」是影響日本未來走向和日本人精神狀態的大事,務必由天皇親自向國內外傳達日本復興的聲音,以及鼓勵日本國民。

「東日本大地震」造成約19000人遇難者;至今依然有約34萬人過著避難生活;光是福島縣人民,大約有63000人因核輻射後遺症而在縣外過著避難生活;災區失業者有10萬以上;被破壞的建築物超過38萬戶、基礎設施、住宅等損失達到16.9兆日元,樂觀估計,這些損失被彌補,重建至少需要5年的時間。前景不容樂觀。

戰後日本的國體(國家體制)採用了「象徵天皇制」,即具體的政治事務不由天皇來實施,日本政治的實際一把手是內閣總理大臣即首相(即使背後始終存在著美國的影子),這也是基於日本社會對二戰前歷史的反思。然而,天皇的存在始終支撐著日本人的心靈,天皇的出面向全民傳達了明確的信號:現在是國難,政府、百姓、媒體、專家、災區災民、非災區災民…… 誰也不要怪誰,誰都不能把責任推卸給任何人,此時此刻,全國人民應該團結一起,凝聚一起,攜手一起,共同渡過難關,克服困難,挑戰現狀,共創未來。

您已閱讀15%(544字),剩餘85%(316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