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告別負利率

中國農業銀行袁江:周小川在「兩會」承認貨幣政策調整滯後於CPI變動,階段性負利率難以避免。伴隨CPI回落,負利率時代結束,目前應推進利率市場化。

2月真實利率終歸正值,當月中國的CPI超預期回落至3.2%,低於同期基準利率0.3個百分點,由此也宣告持續近兩年的負利率時代正式結束。作爲資金的價格,利率在微觀個體決策和宏觀資源配置方面均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持續存在的負利率危害甚廣,目前只有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才能讓真實利率代表廣大公衆存款人的根本利益,代表企業的最優投資決策水準,代表中國金融體系的前進方向。

利率是一國金融力量的綜合反映

19世紀末20世紀初,奧地利著名經濟學家歐根•馮•龐巴維克曾宣稱,「利率是一個國家文化水準的反映,一個民族的智力和道德力量越強大,其利率水準越低下」。美國經濟學家雪梨•霍墨在其經典巨著《利率史》中進一步認爲,如果用「金融力量」取代「道德力量」,用「科技水準」來取代「文化水準」,那麼龐巴維克的表述會更具時代準確性。他追溯了從1960年代到遠古時期幾千年的利率史,宏大的歷史敘事和細緻的數據考證不由自主地引導我們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只有在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的時代,一國的利率水準纔會隨著該國風險溢價的降低而逐步回落;而戰爭、革命和暴力只會無限地增加系統性風險,進而推高市場資金價格。

您已閱讀19%(485字),剩餘81%(20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