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歐元區

Europe says goodbye to solidarity
歐洲的零和團結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歐洲國家在危機中所表現出來的團結,是那種交易性質的零和團結——只有債務國答應某一條件,債權國纔會採取行動,這是不夠的。

Some words are the property of continental Europeans. You do not hear many Brits or Americans talking about “solidarity”. The expression belongs to the soggy (to Anglo-Saxon minds) consensualism of social market capitalism and to prophets of European unity. What’s happened lately is that solidarity has dissolved. This explains why the euro, and the European Union, are in so much trouble.

有些字眼純屬歐洲大陸人的「專利」。我們不會聽到多少英國人或美國人談論「團結」。這種表達方式屬於社會市場資本主義那種無聊的(在盎格魯-撒克遜人看來是這樣)共識主義和歐洲一體化的倡導者們。近來發生的事情顯示,團結已然土崩瓦解。這就解釋了歐元和歐盟(EU)爲何會陷入如此大的麻煩。

您已閱讀7%(527字),剩餘93%(705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菲力普•斯蒂芬斯

菲力普•斯蒂芬斯(Philip Stephens)目前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副主編。作爲FT的首席政治評論員,他的專欄每兩週更新一次,評論全球和英國的事務。他著述甚豐,曾經爲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寫傳記。斯蒂芬斯畢業於牛津大學,目前和家人住在倫敦。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