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衆心理

羣體行爲的邏輯

科學家指出,情緒作爲人類對於刺激的本能反應,是金融決策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還解釋了市場爲何會表現出看似不理性的從衆心理。

從開羅到突尼西亞城,成千上萬心懷相同的情緒和目的、利用社交網路聯合起來的示威羣衆,推翻了長期在位的獨裁政權。在英國各地,性情與阿拉伯抗議者截然不同的人羣湧上了夏日的街頭,所到之處都留下了破壞的痕跡。與此同時,在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通過網路聯繫起來的債券交易員形成了一個「虛擬」羣體,他們一起拋售處境日益艱難的歐元區成員國的債券,使得這些債券的收益率急劇上升。

在2011年發生的許多最值得記住的事件中,「羣體」都起到了核心作用。這些事件都顯示出,在共同的身份認同和決策能力的驅使下,羣體所能擁有的巨大力量。這些事件都是「從衆心理」(herd mentality)的經典案例。從衆心理指的是羣體中的個體所共有的、自我調節的思維方式,這一領域目前在社會學和心理學研究中都很熱門。

儘管在大公司的辦公室裏盯著螢幕的金融交易員十分富有,與扔磚頭的失業青年之間存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上的巨大鴻溝,然而最近對從衆心理進行的研究卻顯示,這兩個羣體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比人們一般以爲的要小。此外,他們的行爲可以進行研究、標繪,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預測。

您已閱讀13%(464字),剩餘87%(322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