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潛在成長能力將下降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博士生王子:長期潛在成長能力的下降,不僅可能直接拉低成長水準,更將壓縮總需求管理的政策空間,引發滯漲的兩難情形。

目前對中國經濟的擔憂,主要集中在短期總需求因素的不確定上。歐債危機愈演愈烈,國內通膨仍在高位,地方政府債務存疑,11月製造業PMI初值又降到32個月最低的48%,這些都引發市場對於中國總需求的擔憂。

然而,與總需求面的不確定相比,總供給面的一些中長期因素變化將導致中國潛在成長能力下降,是件相對確定的事情。長期潛在成長能力的下降,不僅可能直接拉低成長水準,更將壓縮總需求管理的政策空間,引發「滯漲」的兩難情形。因此,總供給面因素的變化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總供給面最重要的因素是勞動力供給,而人口年齡結構和勞動力城鄉轉移是中國勞動力供給的決定因素。過去二十年中國經歷了人口撫養比的快速下降和農村勞動力快速進城。這兩個因素導致巨量的廉價勞動力在短時間內被捲入全球市場分工當中,爲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的成長提供了重要的動力。

您已閱讀16%(357字),剩餘84%(187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CMRC朗潤經濟評論

《CMRC朗潤經濟評論》專欄由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CMRC)向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獨家提供。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隸屬於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負責主辦「中國經濟觀察」季度報告會和定期發佈有關宏觀經濟的「朗潤預測」等項目,擁有一支長期關注宏觀經濟態勢的著名教授團隊。他們將輪流執筆撰寫這個專欄。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