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區

Lex專欄:歐元區債券「不靠譜」

歐元區國家如果無法單獨借貸,或許能共同借貸。基於此邏輯,歐盟提出了發行歐元區共同債務的主張。但是,道德危機、統一財政機制的缺乏,讓它難以成功。

如果歐元區國家無法單獨借貸,或許它們能共同借貸。這正是歐盟委員會(EC)提出發行共同債務(即歐元區債券)這一主張背後的邏輯。這一主張的擁躉可能會引用週三又一起更令人擔憂的事件——德國債券發行遭投資者冷遇——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即流動性更強的共同債務,將有助於戰勝歐元區成員國各自的困難。然而,正是該地區竭力克服的這場危機,使得共同債券的想法顯得很不靠譜。

2011年,歐元區政府債務佔其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例將達到88%左右。這一數字低於美國或日本的水準。歐元區共同債券的提議者辯稱,共擔風險將降低融資成本,從而將低負債的好處傳遞給信用等級偏低的成員國。

歐元區外圍國家將獲得不成比例的益處,這樣有助於減輕歐元區的總體債務負擔。目前,歐元區加權平均借貸成本爲4.7%。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表示,通過發行共同債券,希臘可以降低利息支出,降幅爲GDP的15%。當然,德國的利息支出將相應升高,增幅約爲GDP的2.5%。那爲何不發行共同債券呢?

您已閱讀62%(432字),剩餘38%(26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