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和彼得•博芬格(Peter Bofinger)爲歐洲央行(ECB)干預歐元區債券市場提出了一種仔細斟酌過的方案,本質上是把歐洲央行設想爲臨時的流動性的最後提供者。然而,歐洲央行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在扮演這一角色。它與歐元區紓困計劃一起,已經爲歐洲政客們爭取了18個月的時間,供他們制定索羅斯和博芬格所呼籲的財政規則和成長戰略。不幸的是,在對危機的持久解決方案達成像樣的一致意見上,歐洲領導人一再失敗。
因此,他們所設想的歐洲央行退出策略令人懷疑。如果沒有一種明確的機制,使歐洲央行能夠逐漸減少債券購買,那麼,歐洲央行結束債券購買計劃、而不導致巨大市場扭曲的情形,將是不可想像的。
索羅斯和博芬格以一種讚許的態度,引用了歐洲央行曾向銀行提供無限量流動性的事例。然而,這個例子同樣可以用來說明上文提到的風險。歐洲央行爲銀行業提供無限量的流動性,固然可能避免了銀行擠兌,但同時也製造出了一批所謂的「殭屍銀行」。正是因爲缺乏一種退出策略,這些銀行現在變得要依賴歐洲央行提供的流動性生存,同時,它們喪失了改革那些最初使自己陷入此種境地的不良做法和不當管理的動機。這種情況所造成的代價日益明顯:一些銀行瀕臨破產,迫使銀行部門進行普遍的資本重組——而其中一些成本無疑將落在納稅人頭上。在此背景下,指望這樣一個方案能夠在短期奏效,而拿歐洲央行的獨立性和信譽去冒險,將是極具風險的。
您已閱讀49%(598字),剩餘51%(61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