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經濟學

經濟模型中的兩種預期理論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鄒至莊:有兩種假說來決定預期收入:部分調整假說以及理性預期假說。從臺灣以及中國大陸的經驗來看,當經濟模型不能預期某些經濟變數時,理性預期假說可能錯誤。

今年的諾貝兒獎授予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兩位經濟學家: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和托馬斯•薩金特(Tom Sargent,爲紐約大學教授,亦執教於普林斯頓)。授予前者是爲了表彰他對計量建模的貢獻,授予後者是爲了表彰他對推動理性預期假說在計量模型中使用的貢獻。

計量模型是一組表述經濟變數之間關係的方程,這些變數包括總收入、總消費支出和總投資支出等。有一類變數是反映決定經濟行爲的預期。如果消費者相信他們未來的收入會增加就會增加消費;如果他們預期未來收入減少就會減少消費。

1957年,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出版了一本專著《消費函數理論(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後來他由此獲得了諾貝兒獎。在該書中,弗里德曼提出了這樣一個持久收入假說:總消費和預期收入或者說持久收入成正比例,好比等於後者的百分八十。

您已閱讀27%(398字),剩餘73%(109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