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兒獎

美國無法長期壟斷諾獎

FT專欄作家約翰•加普:儘管中印等亞洲國家科研水準在短期內仍無法超越美國,但如果美國不放寬對高技術人才移民的限制,它失去對諾貝兒獎的壟斷地位只是時間問題。

上週,托馬斯•薩金特(Thomas Sargent)和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榮獲了諾貝兒經濟學獎,美國也由此再次成爲年度諾貝兒獎的最大贏家。共有7名美國公民獲得了今年的諾貝兒獎,其中包括嚴格意義上不算諾貝兒獎的諾貝兒經濟學獎。美國人對諾貝兒獎的牢牢把持毫無鬆動的跡象。

長期來看,這種局面必然會打破。二戰前,德國也曾牢牢把持著諾貝兒獎。但在二戰後,德國許多頂尖科學家移民國外,而得到聯邦資金扶持的美國研究型大學在上世紀晚期卻獲得蓬勃發展,德國終於風光不再。現在,以中國爲首的亞洲國家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基礎研究,這也會最終打破美國對諾貝兒獎的壟斷。

但美國並未付出足夠的努力來延緩這個趨勢、保住自己在諾貝兒獎方面的優勢(美國優越性的絕佳體現之一)。美國政府不僅需要加大力度吸引學生來美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還要採取更多措施讓他們在畢業後留在美國。否則,美國政府就是在大把大把地浪費納稅人的金錢,得到的結果卻是致使美國一項主要經濟優勢逐漸喪失。

您已閱讀19%(432字),剩餘81%(181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