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歐元區

歐元區難逃厄運

FT專欄作家普倫德:歐元區走出危機的道路有二:官方買進債券和經濟改革。但兩條路都過於艱難,因此必須捨棄一些事情,譬如歐元區本身。

歐元區債務危機的蔓延,已經讓義大利國債收益率達到了歐元時代的最高點。這讓歐元區政治人物不快地意識到,在管理主權債務危機的問題上,感知就是一切。

沒有任何經濟學理論或實踐分析能夠預測,投資者會在什麼時候對一國政府償債的能力喪失信心。要重建信心,這些投資者必須相信,義大利的經濟成長率能夠高於這些債務的利率,也就是說國債收益率回落到接近德國的水準。考慮到義大利目前政局混亂,如果市場不願往好處想義大利,恐怕也不足爲奇。

有兩種顯而易見的辦法來減輕破壞。其一是通過官方買進政府債券,爲義大利和其它南歐國家拖延時間。歐洲央行(ECB)在讓-克洛德•特里謝(Jean-Claude Trichet)任內曾明確表示,只有在可以儘快拋售所買債券的前提下,纔會「捏著鼻子」買進債券。歐洲央行新任行長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的思路也如出一轍。正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的布拉德•德朗(Brad DeLong)所說,再沒有哪種債券購買方式比這更像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如果歐洲央行不斷地表現出對自己購買的債券缺乏信心,那麼有什麼理由讓投資者有信心?

您已閱讀30%(507字),剩餘70%(12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