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區

歐洲用槓桿撬動災難

FT專欄作家明肖:在當前情況下,槓桿化EFSF的作用只不過是掩蓋缺錢這一事實。它可能使歐洲主權債務變成難以估值的結構性產品,並極大增加歐元區3A成員國蒙受損失的可能性。

眼下已到了做最壞打算的時候:歐元很可能無法以目前的形式存續下來。這並不是因爲我預言歐洲領導人將無法達成某種協議。實際上,我認爲他們會達成協議。我擔心的並不是達不成協議,而是協議所帶來的後果。在寫這篇專欄文章時,我並不知道週日歐盟峯會的結果。看起來,最終協議要到週三才能達成。考慮之中的方案是一種槓桿化的歐洲金融穩定安排(European Financial Stability Facility,簡稱EFSF),或許再輔之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某種新工具。

槓桿化的EFSF之所以對政治家們頗具吸引力,其原因與當初次級抵押貸款對借款人具有吸引力如出一轍。槓桿有一些不同的經濟功能,但在這些例子中,它都只不過在掩蓋資金匱乏的事實。其想法是,把EFSF變成主權債券的單一險種保險人。值得回憶的是,在泡沫時期,這種單一險種保險人的作用是爲有毒信貸產品提供保險。而它們最終成爲了危機的放大器。

從技術角度講,EFSF作爲單一險種保險人,能夠在協議比例的範圍內,爲政府債券提供一種最初虧損額度保險。這聽起來像是個不錯的主意,但接下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被保險國將發現,他們的主權債務變成了難以估值的結構性產品。估值變得困難的一個原因是,無法估演算法國喪失3A評級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EFSF也會自動失去3A評級,因爲這一評級是由它的擔保人帶來的。於是,EFSF保險的收益率將上升,保險的估值也會大大降低。整個方案可能最終崩盤。

您已閱讀39%(610字),剩餘61%(96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