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瑞銀

瑞銀事件並非偶然

FT專欄作家吉蓮•邰蒂:傳統形式的ETF是個合理的想法,對投資者很有用。但假如這個部門要實現再度繁榮,它必須追本溯源,回覆最初的簡單和透明。

5月份的時候,我寫過一篇專欄文章,警告大家:快速成長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遲早要出事。老實說,我當時估計的事發時間是在幾年後,而不是幾個月後。

然而,事態的變化比我預料的要快。我們還未確切獲知瑞銀(UBS)究竟哪裏出了問題,特別是那位ETF交易員奎庫•阿多波利(Kweku Adoboli)的操作出了什麼差錯。但我敢打包票,等到監管機構最終清理好這個20億美元的亂局,人們會發現:基金操作不透明、模式複雜以及對創新的天真渴求,這三個因素混合在一起,就是問題的癥結之一。

近年來ETF領域的種種動向,在某種程度上與十多年前的債務抵押債券(CDO)頗爲神似。而2007年瑞銀曾因CDO而蒙受慘重損失這一事實,更是強化了兩者之間的神似程度。並且帶有一些苦澀的諷刺意味。

您已閱讀19%(331字),剩餘81%(142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蓮•邰蒂

吉蓮•邰蒂(Gillian Tett)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助理主編,負責全球金融市場的報導。2009年3月,她榮獲英國出版業年度記者。她1993年加入FT,曾經被派往前蘇聯和歐洲地區工作。1997年,她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2003年,她回到倫敦,成爲Lex專欄的副主編。邰蒂在劍橋大學獲得社會人文學博士學位。她會講法語、俄語、日語和波斯語。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