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

FT社評:「流氓活動」更可怕

全球經濟之所以遭受重創,罪魁禍首並不是人們口中的一個個「流氓交易員」,而是要歸咎於一點,即人們至今仍然無法清楚瞭解銀行主動承擔的風險敞口。

瑞銀(UBS)一名交易員一手造成了20億美元虧損。對於支持徹底改革銀行業(比如英國的維克斯(Vickers)報告提出的那些改革措施)的人士而言,這件事出現的時機再合適不過了。但對於再次陷入動盪局面的歐洲銀行業而言,這件事出現的時機卻再糟糕不過了。我們當然希望,這件事的積極影響超過消極影響。

不管因涉嫌造成上述虧損而被捕的瑞銀交易員科維庫•阿多波利(Kweku Adoboli)還做了些什麼,他已經讓圍繞銀行業監管的政治鬥爭倒向了對改革者有利的一邊。這件事被曝光,正值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產三週年。在全球各個角落,那些認爲銀行家並沒有因其不計後果的危險行爲而受到處罰的人肯定在想:「他們又犯老毛病了」。

這種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但只是一定程度上。20億美元是一大筆錢,這筆虧損對瑞銀而言是一樁重大丑聞。但我們必須從整體角度看待這個數字。它僅相當於瑞銀540億美元股東權益的4%。就這個數字自身而言,它還沒有大到足以毀滅該行的程度(雖然此事對瑞銀業務造成的連鎖影響可能會拖垮這家銀行),更別提毀滅整個金融體系了。全球經濟之所以遭受重創,罪魁禍首並不是人們口中的一個個「流氓交易員」,而是要歸咎於一點,即人們仍然無法系統地、有條理地理解銀行主動承擔的風險敞口。幾年前,瑞銀在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上的500億美元虧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您已閱讀40%(581字),剩餘60%(87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