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股事鉤沉

無紙交易中國後來居上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 1991年夏,上海「老八股」後第9隻股票興業房產發行。當時人民銀行還準備按照老辦法印刷股票,以實物券發行。尉文淵一聽就急了。

1990年12月交易所成立後,股票交易採用的是實物券交收,交收時間規定是T+3,也就是今天成交、第三天你才能交收。

在交易所成立以後,交易空前活躍,街頭上出現了倒賣股票的「黃牛」。當時,交易所設立了清算部,負責交易過戶等事務。每天閉市後,人們帶著大量實物股票來辦轉讓過戶手續。一開始,他們還是用手提箱裝實物股票,後來發展到每天1萬多筆交易,來辦過戶手續的投資者只能用麻袋裝實物股票,工作人員天天忙到下半夜,給交易所的正常運轉帶來很大的壓力。開業初期,上海證券交易所只有20多個席位處理交易(開業時只有25個會員單位),完全無法應對成千上萬的上海投資者的要求,再加上交易系統和計名過戶制度的阻礙,上海證交所那時完成一筆股票買賣最長要用半個多月。

您已閱讀6%(320字),剩餘94%(515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中國股事鉤沉

陸一,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一直工作在證券界,供職於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證券市場是一個在特殊時期、用特殊方式誕生的特殊市場。作者收集、整理了諸多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中的小故事、小花絮,與讀者分享,也希望激發起當年親歷者的記憶,共同來還原中國股市20年的真實歷史。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