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電子商務起步較晚。現在大家習以爲常的東西,在20年前證券交易所成立前後,還是一片空白。那時,電腦剛剛引進,286的IBM可是中央科研機構和大學纔有的稀罕物;而電話纔剛剛對個人開放,申請一門電話線需要走後門託關係花上好幾千元。上海證交所在籌備過程中,提出需要50門電話,最後報告一路從電話局一直打到上海市長、市委書記朱鎔基那裏,得到市長批示才得以「協調解決」。
電話、手機、中繼線、衛星傳輸、光纜、寬頻…… 電話委託、行情實時傳輸、個人電腦網上委託交易、異地交易結算資訊交換和傳輸…… 尋呼機同步傳輸證券行情、手機上網顯示行情甚至上網委託交易、網上個人電腦檢視行情、網上數據分析直至網上交易…… 這些目前已經在我們習以爲常的電子商務硬體、軟體、商業模式、行爲方式,近20年裏在中國呈現幾何級的爆發性成長,這種巨量市場需求的原爆點,就在1990年12月兩個證交所成立的上海和深圳。
其實,在上海證交所的籌備過程中,究竟是採用國際上通用的用手勢進行人工交易,還是用電腦系統進行交易?一開始是有爭論的。而當時在國際上,象美國那樣證券市場最發達的國家,都採用手勢進行交易,人家是站著的,場內不需要交易設施的,最多搞一個電子顯示或輔助系統。最終決定在開市時就採用電腦撮合交易系統和行情信息系統,這和上海證交所第一任總經理尉文淵的一段經歷有很大關係。
您已閱讀12%(569字),剩餘88%(398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