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京滬高鐵開通以來,爭議不斷。關停K、T列車,引發民衆「被高鐵」的抱怨;各種不停的小故障,讓高鐵持續成爲新聞焦點;關於鐵道部嚴峻的現金流狀況的報導,讓人們質疑高鐵的經濟性。待到7月23日罹難者的鮮血,則徹底引爆了全民輿論的批評狂潮。由此引申開去,人們把批評集中於鐵道部的體制,呼籲對鐵道部進行更深入的市場化改革。
作爲計劃經濟的一個頑固堡壘,鐵道部不僅政企不分,還有著自己的法院、公安,儼然一個獨立王國,經營上低效且冒進,招致廣泛而一致的改制呼籲,可謂得其所哉。但是,改革並非在理論中進行,對鐵道部的改革必須放在今時今日中國的大背景中權衡。那麼,不難發現雖然去行政化的願景性感而妖嬈,但骨感而冰冷的現實則是:如果缺乏頂層設計和底層消費者權益乃至公民權利的建設,對鐵道部去行政化改革的呼籲,也許並非一條良策。
首先,鐵路具有天然的壟斷性,很難設計競爭機制,去行政化後的鐵道部不能提供更多的消費者福利。
您已閱讀8%(397字),剩餘92%(439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