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當心銀行表外資產

FT中文網經濟評論員吳錚:中國銀行業一年新增貸款約7.5兆元,但半年銷售理財產品已達14兆。理財產品的風險遊離於資產負債表外,將可能成爲次貸衍生品一樣的定時炸彈。

如今走進中國大大小小的銀行營業處,什麼賣的最火?答案十有八九是各種期限的銀行理財產品。萬得資訊統計,2011年上半年,中國銀行業發行理財產品超過1萬支,中金公司估算上述產品總金額達14兆,其中8.5兆爲個人理財產品。半年銷售的數量和金額,均超過了2010年全年的水準。

理財產品市場爆發式成長並非偶然:相比定期存款由央行限定的利率,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遠高出同期的儲蓄利率;相比基金、保險等潛在高收益但有虧損風險的投資選擇,以銀行的品牌銷售理財產品,在大眾眼裏安全性上明顯處於優勢。

在中國存貸款利率上下限仍分別被管制的條件下,銀行理財產品讓資金和投資管道有限的普通儲戶分享到了更接近真實市場利率的收益,對於中國的利率市場化和減輕存款的負利率,不得不說是件好事。

您已閱讀18%(330字),剩餘82%(149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