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巴以和平

擱置巴以和平「空談」

FT專欄作家拉赫曼:隨著中東陷入動盪,開始新一輪巴以和談毫無意義。國際社會應制定一些更適度的目標,而不是浪費時間去謀求巴以和平方案。

自「阿拉伯之春」以來,中東地區發生了很多變化,但國際外交人士對於巴以「和平進程」的癡迷卻始終沒變。昨日,外交官們再次努力把不情不願的雙方拉回到談判桌前。在華盛頓舉行的四方(美國、聯合國、歐盟和俄羅斯)會議,預計將發出呼籲:當務之急是恢復談判。

似乎沒人願意指出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隨著中東陷入動盪,開始新一輪的巴以和談完全沒有意義。

歐盟(EU)外交政策主管凱瑟琳•阿什頓(Catherine Ashton)上週演講時,卻提出了相反觀點,列舉了自己認爲恢復談判至關重要的幾個理由。排在第一位的理由是「周邊國家的變化」——就埃及和突尼西亞的革命,敘利亞和利比亞的內戰以及從摩洛哥到沙烏地等阿拉伯國家的動盪而言,這似乎是一種相當溫和的描述。

您已閱讀19%(314字),剩餘81%(13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狄恩•拉赫曼

吉狄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在英國《金融時報》主要負責撰寫關於美國對外政策、歐盟事務、能源問題、經濟全球化等方面的報導。他經常參與會議、學術和商業活動,並作爲評論人活躍於電視及廣播節目中。他曾擔任《經濟學人》亞洲版主編。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